“沒想到這次對所有承租土地進行清查后,我們村集體土地竟然了多出了603畝,按照每畝700元的租金來算,每年村集體收入可增加40余萬元。”2024年9月,如東縣大豫鎮九龍村總支書記激動地給我打來了電話。
這件事情還要從這次的農村集體土地清查走訪說起。為切實摸清農村集體土地底數,如東縣紀委監委農村集體“三資”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專班對全縣228個村集體土地開展專項走訪核查。在九龍村實地走訪時,一村民向我們反映,某種田大戶跟村里簽訂的集體土地承包合同只有幾十畝,可實際種植面積約有一百多畝,懷疑存在問題。
承包面積和實際種植面積竟相差近一倍,這其中有什么隱情呢?接到村民反映后,我們立即對九龍村土地承包情況進行了深入了解。
經查,九龍村共有28戶種植大戶與村集體簽訂了集體土地租賃合同,其中25戶農戶實際種植面積均大于承包面積,每戶平均多出24畝。
“你們在簽訂合同時有沒有丈量過土地面積?”
“最初發包時有丈量過。”
“可為什么多數承包戶的實際種植面積,大于承包面積?”追問下,村干部道出實情:“承包戶擅自占用土地周邊的林帶、溝渠、豐產溝等,擴大了自己實際種植面積,沒有向村里報備,包組村干也沒能及時監管到位。后來村集體土地每一輪重新發包時都沿用老合同面積,沒有再重新丈量,導致很多承包戶實際種植面積一年比一年多。”
為徹底弄清村集體土地對外發包面積,避免村集體資產繼續遭受損失,大豫鎮九龍村在鎮農經部門的指導和專項整治專班的監督下,對所有承租人實際種植面積進行實地測量,并根據實際面積收取土地租金。
土地承包無小事。為加強農村集體土地資產管理,切實扎緊農村集體“錢袋子”,整治專班將九龍村問題作為“三資”管理的負面典型,在全縣進行了通報批評,督促其余鎮村舉一反三、自查自糾;同時,進一步完善督查機制,充實督查力量,強化督查頻次;縣紀委監委充分運用“室組地”聯動監督工作機制,開展“滾動式”明察暗訪,嚴肅查處土地管理中的“慵懶散”等作風問題,確保問題整改落實到位。
自2024年4月農村集體“三資”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專班成立以來,全縣共收回集體土地649畝,進入交易平臺重新發包1323畝,資產入賬157余萬元;立案72人,給予黨紀處分50人。
村集體土地是集體資產和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,事關農民群眾合法權益、社會和諧穩定,容不得一絲馬虎。下一步如東縣紀委監委將進一步加強對農村集體“三資”管理問題的排查力度,督促建立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長效機制,確保農村集體‘三資’安全、高效、透明運行。(王小金)